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我校初中历史老师唐静在课前借助AI学情分析系统,对学生过往历史学习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系统通过分析课堂问答准确率、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测试薄弱点等多维度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在古代疆域演变、民族政策理解等方面存在的认知短板。基于AI生成的学情报告,教师重新规划教学内容,补充了更多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优化知识衔接路径,并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以一段精心制作的清朝疆域动态演变视频导入。视频中,地图随着时间轴徐徐展开,生动呈现了从明末动荡到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变迁过程。视频里还穿插了AI生成的3D模型,形象展示了重要历史地理标志,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朝疆域的辽阔与复杂。这一新颖的导入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互动环节中,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点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如“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为何能有效维护国家统一?”“这些政策对当今边疆管理有何借鉴意义?”。唐静老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对于回答积极但理解不够深入的学生,会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则提供简化版的知识梳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在知识讲解的核心环节,教师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可视化优势,利用时间轴、历史事件关系图谱、动态沙盘等工具,将清朝边疆治理策略按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进行系统拆解。在东南地区,通过课本历史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清朝设立台湾府后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在西南方向,详细分析了历代治藏政策的异同,重点突出了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制度创新;在西北地区,清晰演示了清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的全过程,深入阐释了伊犁将军辖区的管理模式;在东北地区,通过对《尼布楚条约》满文、汉文、俄文版本的对比解析,生动展现了清朝早期的外交实践与智慧。
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倾向,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学生围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历代巩固新疆地区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老师在旁观测讨论进程,抓取关键词,辅助各小组提炼观点、完善论述,有效提升了讨论的深度和效率。
动手实践阶段,学生充分利用老师提供的丰富素材和设计模板,发挥创意,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清朝疆域简易四字图。例如,有的学生用“台府统辖”概括东南治理,用“驻藏安边”总结西南管理,用“伊将定疆”描述西北措施,用“尼约固土”展现东北成果。这些四字图不仅形式新颖,还巧妙串联了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清朝疆域治理的理解和记忆。
课程总结阶段,教师通过自我总结的知识框架图,以问答的形式带领学生系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四大边疆治理措施。结合近现代边疆危机的历史案例,深入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强调其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后,教师通过展示民族团结主题的历史故事和当代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初中历史组苏萍老师、黄雁老师以及实习老师毛鉴姿围绕课堂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难点展开讨论。既分享了课堂亮点,也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讲解节奏与学生接受度的矛盾。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优化教学方案,为后续教学改进明确方向。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5_4490.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5_5564.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5_6677.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5_7927.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5_9401.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5/20250513095156_07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