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列子·天瑞》
在色达,每天清晨,我上班的路程约1.7公里。这条路很短,但却可能是我这一生要走的最长的路。
伴随着色达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的晨钟,我从教师宿舍出发,去完成一天的工作。这所由温江区援建的新学校,与温江任何一所新学校一样,有着完备的设施。不同的是,建筑外观装饰极具藏族风情,观者似乎看到设计者在设计图纸上谨慎地将现代与传统和谐统一。走在校园里,我感受到了高原清晨的风。5级左右的风,会把我羽绒服帽子上的绒毛吹得左右摆动。我收回目光,注意到它们的摆动并无节奏,与呼呼的风声一样狂野。这风虽然冷厉,但并不会阻碍我步行,所以也算上班路上的一种难得的况味。
走出城区二完小的大门,右边是一条土石路,偶尔有车驶过,带着轮胎与路面撞击的钝响,扬起一路灰尘。但面前要走的,是崭新的沥青路——前进东路。高原上的太阳温柔而执著地从背后拥抱着我,我走上这条阔直的大道。抬头望着前方,路边雪地里矗立着整齐的路灯和电线杆,显得刚直坚毅,与笔直的大路一并诠释着工业文明时代的伟大。如果没有路边偶尔出现的羊和牦牛,这景象与成都平原并无太大差异。
走出去数十百米,我回头看了看城区二完小的大门,高达的门楼极像色达县城的东大门。回头继续前行,发现路边的商铺多未开门。时间在这里很慢,很安详。但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上帝之手一定会拨动时针,将色达这片土地与世界连接。届时,传统与现代将和谐共存。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以从年轻僧侣们脚上的特步发现这一点。
步行几分钟,经过两个路口,便到了色达中学门前。很简朴的校门,没有任何浮夸的多余的东西。“色达中学”几个字与校门内“学思统一,行知双贤”的校训显得睿智、从容。在教育的路上,色达中学正一步一步地埋头拉车,抬头看路,走在色达教育的前列。艰难,却从不气馁。早晨正是上学时,我听不懂孩子们说的藏语,但听得出他们的朝气。一路与他们错身而过。
再往前,左转进入光明北路。远远地望见前方建筑立面上的太阳与彩虹的涂画,在雪山背景的衬托下,色彩斑斓。立面上有一段话:“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是您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责任。”是可爱的娃娃体。是的,这正是色达幼儿园。光明北路,山北背阳,但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和美丽的幼儿园阿姨,也就光明起来。我在心里穿凿附会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不禁自嘲这是不是一种考据癖毛病。
经过色达幼儿园,右转进入金马大道。“金马大道”应得名于“色达”,藏语“色达”意为“金马”。这是色达县城的主干道,两旁众多的县政府职能部门使这条路自带三分庄严。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就坐落在这里。金色的门楼,金色的屋顶,典型的藏式风格。艺术中心主建筑前的广场上,13尊骑士雕塑,讲述着一段生生不息历史与文化。而我只从这历史与文化的门前经过,连它的浮光掠影都未触及。教育局教研室里的古热老师、德高望重的陈老师对这段文化应有深刻的研究,我定会找个合适的时机向他们请教。
再往前行,就到了色达县城区小学。时间将近8点50分,城区小学门口的家长三三两两地立着,或目送孩子走进校园,或相互寒暄,与温江城区几所学校门前的情景别无二致。城区小学里的两条标语简单醒目,“让教师观念更新每一天。”“让孩子快乐度过每一天。”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站在社会发展道路的起点,不更新观念,如何造就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孩子,不快乐地生活,何来健全而美好的人格?看到这两条标语,我似乎看到了色达教育的明天。让人很欣慰。
色达教育局就在城区小学的隔壁,我走进教育局的大门,四根乳白色的立柱简单大方地迎接我的到来。我抹下羽绒服的帽子,摘下口罩,踏步登楼。在楼梯的转角处有三行大字:“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高寒缺氧的环境,是现实,是外界的客观的条件。但是,信念、智慧、激情,是一种精神,是内在主观的意志。每一位温江的援藏工作者,每一位色达的建设者,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包括我。
从色达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出发,我经过色达中学、色达幼儿园、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色达县城区小学,走到了县教育局。这是一条教育之路,一条文化之路,无数色达教育人投身于其间,还有一群温江教育人也奉献于这雪域高原。在这群教育工作者的日记里,可能没有所谓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概念,因为,他们早已经把“生无所息”当成了信条,教育永远都是在路上的事业。
教育“无所息”,奉献无止境。
这条路,我每天走过。
登上二楼左转,我走进办公室坐下。窗外的阳光正灿烂,环卫车正播放着《走进新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