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行散记——温江教育人的援藏路

        又是一夜好雪,银装素裹了崇山峻岭。
        清晨,尽管天气寒冷,色达县翁达镇中心校的孩子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老师今天又没有用电教设备。让援建者始料未及的是,遗忘的个别细节成了无法避免的制约因素——教室没有窗帘,在窗外强烈的高原阳光和白雪的映照下,孩子们看不清显示屏。更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为每间教室安装窗帘,因为学生宿舍里,孩子们还缺乏被子等御寒物资……校长正在为此发愁,不过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充满了希望。几个小时后,他将接待几位客人。
        这场春雪下得很让我意外。连续几日放晴的天气,使色达的春天步履蹒跚,但终究让我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突如其来的漫天大雪,是冬天与春天的一场拉锯战。就在这个雪满春山的清晨,温江区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周萍大姐带领我们一行人从色达县城出发,驱车奔赴85公里之外的翁达镇。今天,有一大堆事情正等着她。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一路驰骋,窗外的春天被厚厚的的积雪覆盖着,不露声色。同行者戏称这个春天应该叫做“雪春”。公路沿着色曲河谷一路延伸,于千转百回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翁达镇。
        镇长及明达村等一班子领导早已迎候在镇政府,他们的言语和眼神热情、真诚,充满了希望。让进会议室,没有半句客套话,周萍书记的话直入主题:“谈谈你们的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土豆种植的技术、资金和销路问题……”“牲畜养殖有没有技术难度?”“藏区特色帐篷酒店项目具有区位优势……”一一发问,认真记录,适时点评,准确指示……高效的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在扶贫援助的路上,没有轻重缓急,每一件事都显得那么迫在眉睫。对于贫困孩子来说,尤其是这样。
        “雷波和七超你们去翁达中心校,我和熊刚去明达村了解情况,看望认亲结对的亲戚,给孩子带些东西过去。”一行人分为两个队,分头去完成任务。
临分别之前,周书记不忘叮嘱,“要了解学校的具体困难。”“注意考察净水设备预备安装的位置,要方便连接水源、电源。”“学生宿舍御寒物资要清楚具体。”“小学生的校服和幼儿园孩子的衣服……”
        翁达镇中心校共114个学生,与温江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一样的童年,有一样的笑容,但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学习条件。在川西高原上,地广人稀的色达县,这群半农半牧区里生活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缺水缺电缺物资的客观条件,没有让他们辍学;高寒缺氧恶劣的气候环境,没有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希望……这就是我和雷波到访的翁达镇中心校,也是我们温江二中将要对口援助的学校。
        校长接待了我们,言语中依然是热情、真诚,充满了希望。走进学校,雷波的话依然是直入主题,“我们看看什么地方适合安装净水设备。”“学生宿舍的具体条件如何?”我拿着相机,目光被一群课间打扫卫生的孩子吸引住了。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疏通水沟,有的在清理垃圾箱……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不忘嘻嘻哈哈地玩闹着,和我的学生一样,顽皮可爱。操场上几个孩子在嬉戏打闹,笑着在操场上滚来滚去。我也席地而坐,举起相机对准他们。孩子们似乎也“人来疯”,一边喊“叔叔好”,一边也玩闹得更加起劲。他们的笑容,天真而可爱;他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直到上课钟声响起,孩子们便风也似的冲回教室。
        我循着他们的步子,走进教学楼。这是一所温江援建的崭新的学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又开始了一堂新课的学习。底楼一年级教室里的孩子稚气蓬勃,第一排坐着一个穿红色棉衣的女孩,望着窗外我这个陌生人,眼神中满是不解……我突然想起600多公里外刚满6岁的女儿,她也应该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在朗诵着儿歌吧——因为这是同一片蓝天。二楼上的孩子正在背诵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普通话很标准。对着我的镜头,他们的笑容灿烂无邪。
在孩子们午餐的时间,周书记从明达村回到了翁达镇中心校。她来到学生食堂里,亲切地看望这群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饭盆里是半盆米饭、一份土豆烧牛肉,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对着我的镜头,孩子们有的搞怪地笑;有的天真地笑;也有几个可爱的“小吃货”顾不得摆POSS,埋头大快朵颐。
        孩子用完午餐后,周平书记一行把给幼儿园孩子的衣服从车上搬下来,一一送给孩子们,然后目送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回到教室。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总让人感觉还有好多事情没来得及去完成。对于这群边远地区的孩子来说,倏忽而过的时间会让他们很快长大,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呢?是否在他们的快速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付出?
        时间不等人,在教育扶贫的路上,更没有轻重缓急,每一件事都显得尤其重要。
回到色达县城,不知道是没休息好,还是海拔高度的急剧变化,雷波和我感觉到头很痛。
        是夜,又见雪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