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学生自治班级文化建设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写道:“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因此,班级是学生练习自治最有效的舞台。
        共和主义论者普莱特也认为,公民教育应让学生能够亲自去体验,体认共同生活所需建立的规则,并让学生了解遵守规范的原因,使其产生主动遵守的动机而非依赖外力的逼迫。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的面对各种难题,理性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恰当的解决方案。
自习课的自由
        鸟儿向往天空,鱼儿向往海洋,那是它们对自由的追求。人类更是为了自由而奋斗不息,甚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高中的学生正处在成熟前的动荡期,无论是心理过程还是个性发展上都不成熟,不完善。他们不定性,可塑性非常大。学生心理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主要由适合于学生的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他们渴望自由的成长,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是片面的,他们认为的自由是无拘无束的我行我素,全然不管不顾别人的感受,甚至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不能正确的理解一些规则与约束,为了心中的所谓的自由伤害到其他人。如何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自由,对于他们的成长而言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拥有了自由,学生们才能够根据自身的因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既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放开手脚,让学生拥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主发展的机会,不囿于各种不合理的清规戒律之中,更要通过恰当的引导让他们思考和理解自由之精神。
        结束漫长枯燥的周一学校教职工例会,我急匆匆赶往教室,“唉,没有教师在班的自习课最不让人省心了。”想到这儿脚步不由得又快了几分。果然,在楼梯间就听到了班上闹哄哄的声音了。推开教室门,一副纷乱嘈杂的场面出现在眼前:几个下位走动的学生还在和其他同学争论着什么,在旁边同学提醒下几个戴着耳机的同学迅速摘下耳机,看课外书的也急忙将正在看的杂志藏起来换上数学练习册……随着几个下位学生的归位,闹哄哄的教室里迅速静了下来。
        压下升腾起的怒火,我慢慢走上讲台。本学期自习课最开始都是分给各科科任老师,有老师在教室,课堂纪律自然是比较好的。但由于课时和教学进度的紧张,大部分科任老师都会利用自习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补讲一些知识,往往讲到兴奋的时候就忽略了时间,导致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甚至很多学生反映根本没时间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于是学生们强烈要求将自习课还给他们,让他们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我想这样也好,高中生是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于是在科任老师强烈的抗议声中取消了他们到班的自习辅导课,本以为学生们会好好珍惜自习课的时间,安安静静的学习,没想到情况会是这样。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的批评他们已经搞忘了?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都低着头准备挨训的学生们我深吸了一口气。“同学们,咱们的自习课看来还是需要安排老师啊。”听到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自习课又要变成老师的讲课,学生们全都抬起了头。“那样也太不自由了嘛。”有人小声的嘀咕道。“哦,这样的自习课就自由了吗?”我反问道。“什么叫自由?我们需要怎样的自由的自习课?自习课我可以还给大家,但我们必须要想清楚这两个问题。”
        很快我收到学生们写的关于“自习课是自由的”的观点阐述。“自习课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在教室里的任何地方学习,可以坐在座位上,也可以坐在地上。”“自习课是自由的,大家可以互相讨论,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帮助学习上有问题的同学。”“自习课是自由的大家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不能讨论,这样很容易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基本上就以上三种观点,持最后两种观点的同学非常多,分歧也比较大,各自的理由都比较充分,但对“自由”这个概念的理解仍显得不足,更多是从自身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权利。针对这个情况我利用班会课展开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孩子们都很积极,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他们对“自习课必须要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且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取得了一致的认同,但“自习课可不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争论非常激烈,互不相让。
        “其实自由也需要一定的妥协,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我提醒道。“我们可以在教室外讨论啊,这样就不影响教室里的同学了。”“但讨论的声音过大的话也会影响到教室里的同学啊,而且还可能影响其他班的同学哦。”“那我们可以讨论小声点啊。”孩子们迅速的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已经能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权利了。“这是个好主意,但怎样才算是小声啊?”我再次提醒道。“嗯,在教室里听不到讨论的声音就应该算是小声了,而且这样肯定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同学。”“我们可能还需要在走廊上划定一个专门的讨论区域这样会更规范一些。”“如果我正在很认真的做作业不想被其他同学打扰,但又有同学问我问题这怎么办呢?”……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全班最后形成班级自习课的共同约定:自习课是自由的
        (1)根据当天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状态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学习,保证学习的高效,不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学习是自由的,但不能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前向同学预约,涉及到必须要讨论的问题可以到教室走廊上的讨论区域小声讨论(在教室里不能听到讨论的声音)。
        从这份自习课公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已经能够理解自由的基本概念——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必须遵守一定的约束。
        在这一次自习课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的大发雷霆之怒,也没有强行安排和规定一堆条条框框,而是在学生们已经知道错误的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由的涵义,最后拟定出自习课的公约。借用这次机会营造了一个学生学习自主管理过程中关于自由的良好的练习机会。
        现在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上自习课,而我也不再担心自习课的纪律和他们的学习效率问题了,他们已经开始学会自主的安排和管理自习时间,也懂得了自由的道理。
老师,我可以参加吗?
        学生自治需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敢于表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公民。
班级管理对象就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把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引入班级管理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他们的自立性和自觉性就会表现出来。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遇事尽量多和学生商量,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和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学会将决定权交给学生。
2014年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女士应邀访问中国,25日将会到成都七中参观并发表演讲,然后会参与七中网校的英语课并和远端学校学生交流,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被选为本次远端交流的班级。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都特别的兴奋,这将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到底是由谁代表全班同学与米歇尔·奥巴马女士交流呢?由于时间比较急,在征询了英语老师的意见后我直接点了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张某某,在完成第一次的课堂连线测试后,她反应还是挺不错的,就定她了。松了一口气的我回到办公室正准备喝水,班上的杨某某在另外一个同学的陪伴下来到了办公室。“老师,我们也想参加这次与米歇尔·奥巴马女生的远程连线交流。”“哦,可是交流的名额就只有一个啊。”她红着脸说道:“所以,我也想试一下,我的英语口语还是可以的。”看着这个在我印象里比较内向腼腆的女孩子我感到她的那种勇气和自信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独断专行的决定而感动羞愧。是啊,这么难得的一次机会,我凭什么就轻易地剥夺了其他学生参与的权利呢?“对不起,是老师想的不周到。这样,下节课咱们在班上开个选拔会,只要愿意参加这次远程连线交流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你到班上去通知一下大家,愿意参加的同学准备1分钟的英语演讲,咱们来投票选举。”“谢谢老师!”说完后她便兴奋的跑向了教室。
        在随后进行的这次选拔赛中还真让我和英语老师大吃一惊,除了我们觉得的几个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表现不错外,两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孩子的英语表达和仪态仪表也非常的不错,英语老师连呼“真没发现这孩子还这么的优秀!”。最让我们吃惊的还是杨某某,清晰流利的英语发音,自信大方的表达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最后在全班的投票中她也以最高的票数胜出。在后面与米歇尔·奥巴马女士的交流中她的表现也非常棒。
        这次事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班主任工作当中的诸多独断的安排。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所认为的一些原因并没有给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草率的做出决定,一方面这样的决定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丧失了培养学生自信的能力和民主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们学会的是无奈的服从。然而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个体,应该享有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有权利平等的去争取和表达他们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特点,他们不应该是任人驱动的傀儡。而这种草率的安排与指定,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无法进行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我们应当以民主、平等、自由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自主地约束、教育自己。
        从此以后我们班上所有的决定我们都采用这种方式,学校里演讲比赛班级代表的选拔、与西南财大学生交流辩论赛辩手的选拔、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期末各类优秀的评比……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班主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心理上肯定了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把自己当做是班集体的主人,把班级管理看成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民主的管理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上班主任的鼓励和引导,所有的学生就会心往一处使,个个为班级管理出谋献策,竭尽全力,争当先进。随之,班里就会出现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不给班级“抹黑”,每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实现自主教育,自我管理,自求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让我们充分利用班级这个舞台提供给学生更多学生自治的机会和活动,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期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2008年,《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2.Galston,William A.,1982,Defending Liberalism,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