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精妙的艺术,更是温暖的修行。三尺讲台方寸间,既需锤炼匠心的技艺,更需守护育人的温度。当预设与生成、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时,青年教师们如何以专业智慧与人文情怀巧妙化解?温江二中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特别策划“我最闪亮的教学智慧”系列,撷取真实课堂中的灵动瞬间,记录青年教师们闪耀课堂的育人智慧。
作者简介:
罗河莲 初中生物教师
把作业变成生活实验室
在教学工作中,有两件事曾让我反复思索:如何让此起彼伏的私语声化作探究的讨论,如何让周末作业不再是机械地重复。直到有天在家腌泡菜时,坛中浮起的绵密白沫突然想起课本上的乳酸菌,这个灵光一闪的瞬间,让我找到了撬动生物教学的支点。
厨房里的微生物图谱
周五放学的铃声还未消散,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围过来询问周末实验主题。自从布置"小小美食家"作业后,厨房便成了最鲜活的实验室。周一的报告里,有贴着发酵日期标签的泡菜观察日志,有用酵母菌分布图标注的馒头切片。最惊喜的是,许多学生用手机拍摄的发酵过程照片:从白菜舒展到汤汁冒泡,每个阶段都配有精准的观察笔记。那些凝固在照片里的生命活动,远比教材插图更令人怦然心动。
阳台上的生命奇迹
在种子萌发实验中,废弃玻璃杯成了豆芽的观察舱,根系在透明杯壁上织出银色蛛网;外卖保温袋改装的恒温箱里,嫩芽正顶开湿润的纸巾。学生的连续七日观察图鉴令人难忘:七宫格里定格着种皮破裂的瞬间、胚根优雅的弧度、子叶舒展的姿态。这样的实证思维,远比背诵理论知识更珍贵。
客厅里的细胞工坊
当生物模型制作遇上生活材料,总能碰撞出惊艳的火花。轻黏土塑造的细胞器在纸盒培养基里错落排布,乐高积木搭建的叶绿体结构充满几何美感。这些沾染着生活温度的模型,静静述说着孩子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餐桌上的生物图鉴
这学期收到的年夜饭主题作业中,有学生将团圆宴化作生物图谱:海鲜拼盘旁附着鱼类骨骼解析图,菌菇火锅配着手绘的菌褶结构图。最特别的是一组年夜饭物种分类海报,八种菜肴按门纲目科整齐排列,每道菜品旁都附着食材的生物特征笔记。当糖醋排骨的酱色与脊椎动物骨骼图产生奇妙呼应,知识早已融入生活的肌理。
教育的静默生长
这一年的实践沉淀出三条感悟:
1. 知识要在生活沃土上扎根,当作业变成可触摸的实验,概念自会从白菜坛里、豆芽杯中萌发。
2. 创造比复刻更有力量,那些报告本铺陈着独特的思维路径。
3. 教育是守望成长的艺术,就像学生窗台上的豆芽实验,我们要做的只是守护破土的光照。
沾染着烟火气的学习现场,正悄然重塑着教育的模样——当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每个厨房、阳台、客厅,都可能成为生命的讲坛。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53416_4519.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53416_6091.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53416_69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