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精妙的艺术,更是温暖的修行。三尺讲台方寸间,既需锤炼匠心的技艺,更需守护育人的温度。当预设与生成、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时,青年教师们如何以专业智慧与人文情怀巧妙化解?温江二中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特别策划“我最闪亮的教学智慧”系列,撷取真实课堂中的灵动瞬间,记录青年教师们闪耀课堂的育人智慧。
作者简介:
银兴钰 心理教育组教师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我始终在探索着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理成长,同时又保持适度的课堂纪律。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为我们的课堂既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又不能让这种自由演变成无序。经过多次课堂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心理课堂成为学生既期待又受益的学习空间。
一、破局:心理课堂的两难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触及学生内心,而过于活跃的课堂又容易失控。记得刚开始执教时,我设计的“情绪猜猜看”活动就遭遇了滑铁卢。学生们沉浸在角色扮演的乐趣中,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但随之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喧闹声,教学节奏完全被打乱。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理课堂的管理需要独特的智慧。过于严格会扼杀学生的表达欲望,过于宽松又会影响教学效果。我开始反思:如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又不破坏心理课应有的轻松氛围?这个问题成为我教学探索的起点。
二、探索:构建“有温度的规则”
经过反复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温度的规则”体系。这套规则不是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与学生共同制定的行为契约。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与学生讨论心理课堂的特殊性,引导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我们约定使用“心灵信号”:当我说“小雨”时,意味着课堂有一些嘈杂的声音了,同学们需要拍掌一下把大家带回安静的倾听状态;当我说“暴雨”时,意味着班级氛围太活跃甚至有些失控了,同学们需要拍掌三下把大家带回安静的倾听状态。这种耳听手动的提示既避免了生硬的命令,又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在活动设计上,我采用了“动静结合”的策略。例如,在高一“桌牌类我”活动中,先进行5分钟的个人桌牌创作,然后用2分钟整理要点,最后进行3分钟的有序分享。这种节奏的把握,既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求,又保证了课堂的有序性。
三、实践:智慧管理点亮心理课堂
在一堂“与焦虑兽的和平谈判”的主题课上,我设计了一个“透明水晶球显色”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具身动作降低防御心理,用色彩隐喻实现焦虑可视化,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活动开始前,我明确提出了“三分钟自由讨论,两分钟整理思路”的时间规则。
当讨论时间结束时,我轻轻摇动手中的铃铛,做出“暂停”的手势。学生们立即停止讨论,开始整理思路。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管理方式,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不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连续性。
在活动分享环节,我引入了“发言令牌”制度。每个小组派代表领取一个特制的“心灵话筒”,只有持有话筒的同学可以发言。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发言秩序,又增加了仪式感,让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分享环节。
四、成效:在平衡中见证成长
通过这套管理方法,我的心理课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氛围:既充满活力又不失秩序,既自由开放又专注高效。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在适度规范下培养了自律与尊重。
最让我欣慰的是,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改善了课堂纪律,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他们学会了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这种能力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相信:课堂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不是限制,而是赋能。通过智慧的课堂管理,我们不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这,就是我最闪亮的教学智慧,也是我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最值得骄傲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