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精妙的艺术,更是温暖的修行。三尺讲台方寸间,既需锤炼匠心的技艺,更需守护育人的温度。当预设与生成、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时,青年教师们如何以专业智慧与人文情怀巧妙化解?温江二中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特别策划“我最闪亮的教学智慧”系列,撷取真实课堂中的灵动瞬间,记录青年教师们闪耀课堂的育人智慧。
作者简介:
鄢寒 高中化学教师
教育,唯爱与榜样: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手记
2019年,站在高一(2)班的讲台上,五十双眼睛像星星般闪烁,那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场春雨。六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那些在走廊与学生促膝长谈的黄昏,化学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惊叹,运动场上声嘶力竭的呐喊,都化作教育智慧的年轮,见证着"爱与榜样"如何在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一、班主任工作的三重奏鸣
高一第一次家长会上,小A同学的父亲始终低头沉默、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我警觉。后我和他的奶奶了解到了这个重组家庭的伤痛。面对这个总在教室角落缩成团的男孩,我偶尔早读时"恰好"经过他的座位,不经意间放下一块巧克力;当他化学作业连续五次全对时,我让全班见证了他被授予"进步之星"的瞬间。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春蚕吐丝,在他心里织就安全网。三年后他手捧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眼里闪烁的不仅是喜悦,更是破茧成蝶的勇气。
班级凝聚力建设是门艺术。那年秋季运动会,当女生们设计的班旗在主席台前展开时,用元素周期表拼成的"2班必胜"引发全场欢呼。我们独创的"化学方程式啦啦操",将镁条燃烧的绚烂化作看台上的星光。这些创意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源自每周"班级议事厅"里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讨论。从最开始从未得过流动红旗,到流动红旗第一次挂在教室门前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集体荣誉感,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家校沟通需要搭建彩虹桥。面对单亲家庭的小Y,我采取了"三明治沟通法":每次联系家长前先整理三个具体进步,中间夹带一个建设性建议。当她的母亲从最初戒备到主动参加班级的活动,当小Y在一次月考中化学考出85分时,我更加确信:教育不是孤岛,而是需要家校共同掌舵的航船。
二、化学课堂的魔法方程式
元素周期律的讲解可以变成侦探游戏。那天当我扮成"门捷列夫侦探",带着放大镜走进教室,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答案设为"案件",同学们瞬间化身化学小侦探。后排总打瞌睡的小Z,那天竟第一个破解了"硫元素失踪之谜"。这种情境教学不是噱头,而是基于脑科学原理的记忆锚点设置,让枯燥的知识变成待解的谜题。
实验台前永远充满教育契机。当小L故意把小块钠扔进水槽引发骚动时,我没有厉声呵斥他,而是邀请他担任"事故调查组长"。在分析实验风险的报告中,他不仅搞懂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更在班会上分享了"规则背后的温度"。这个曾经的捣蛋鬼,后来成了实验室安全督导员。有时候,教育的转机就藏在那些看似失控的瞬间。
三、成长的年轮与回响
教育智慧是流动的溪水。当"Z时代"学生开始用弹幕形式提问时,我尝试在教学中融合AI实时问答;当发现孩子们痴迷短视频,我开发了"60秒化学挑战赛"。这些创新不是迎合,而是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重构知识宫殿。我书架上的《教育心理学》旁边,不知何时多了《00后社交行为研究》。与同事们的交流,我们讨论的不再仅是教学进度,更多的是"如何识别隐形校园暴力""元宇宙对教育的影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是直线攀升,而是螺旋上升的认知重构。
晨光中的校园永远充满希望。看着新生们跌跌撞撞地练习滴定操作,恍惚看到六年前的自己。教育不是雕塑,而是唤醒,是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影响另一个生命状态。当那个曾把试管打翻的女生,坚定地选择了与化学相关专业时,我更加笃信:所有教育智慧的本质,都是爱与榜样的化学反应。
教室窗台的绿萝又抽新芽,它的藤蔓沿着阳光的方向蜿蜒。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永远无法预设每个生命的生长轨迹,但可以用爱心培育土壤,以智慧灌溉希望,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找到向着阳光生长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教育,唯爱与榜样"的真谛——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60639_0319.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60639_1911.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60639_3112.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11160639_43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