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论道:AI与语文的诗意相遇 —— 温江二中语文团队赴南京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讨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月18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思想盛宴在历史底蕴丰厚的六朝古都南京启幕。温江二中语文团队在副校长熊书钢的带领下,以“寻活语文之源,探新课堂之境”为旨归,共赴这场传统人文与现代科技的对话盛会。

思潮激荡:当千年文脉遇见智能浪潮

研讨会在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何俊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他以“语文承载千年智慧,AI 注入未来动能”为引,点明科技与人文的碰撞将催生教育新生态。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张莉莉则强调,AI与语文的相遇绝非简单叠加,而是要在“新思考、真思考、深思考”中重构教学逻辑,让技术真正成为激活文本的“金钥匙”。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刘钦副教授的《AI数字时代:敞开视野,拥抱未来》报告,从语言的“音、组、意、用”本质出发,提出“软件教学亦是语文教学”的创新视角。他LLM 原理为切入点,阐释AI如何通过信息整合、逻辑推演等方式辅助语言建构,为在场教师打开“技术赋能语言素养”的新维度。


课堂焕新:在诗行与逻辑间看见AI温度

18日上午的示范课呈现出“文学鉴赏”与“思维训练”的双轨探索。南京市南站中学顾淋丽老师执教《AI+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AI为认知支架,带领学生在“酒”意象的梳理中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当AI与学生同框赋诗,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叩击诗词韵律的共鸣器。特级教师徐树忠点评时强调:“语文的根在字里行间,AI需为朗读的韵律、情感留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顾海学老师的《AI +议论文逻辑思维提升策略》,则展现了技术在理性思维培养中的力量。通过AI诊断——思维进阶——实践印证”的闭环设计,学生在“病因可视化、方法结构化”的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的螺旋上升。正高级教师徐晓彬肯定其“让技术成为思维脚手架”的教学设计,彰显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深度思辨:在谨慎与开放中把握教育本真

18日下午的研讨转向理论纵深。陕西师范大学贺卫东教授在《人工智能语境下语文教学意义的生成》报告中,以AI 是信息之舟,语文是立人之本”为核心,警示语文人需以“谨慎而不失开放”的姿态对待技术:“AI能整合知识,却无法孕育情感;能辅助表达,却不能替代思想——语文的‘立人’使命,始终在技术之外。”


示范课《AI +井冈翠竹》《AI +祝福》则延续了这种思辨。杨春艳老师通过“感竹形——悟竹骨——传竹魂”的任务链,让AI成为驱动个性化阅读的引擎;曾春霞老师借助AI为祥林嫂“跨时空画像”,在技术可视化与文本细读的交织中,引导学生透视封建礼教的深层肌理。正如冯为民老师点评:“AI 是放大镜,更是望远镜——既让细节纤毫毕现,又让思考抵达远方。”


向新而行: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教学平衡

“心有所向,方能行远。”研讨会尾声,温江二中团队深切感受到:AI赋能语文,不是用技术颠覆传统,而是以科技之光重照文本肌理。当《水调歌头》的平仄与算法共振,当祥林嫂的眼神在数据中清晰,语文教学正经历着“器”与“道”的重构——既要警惕技术僭越人文本体,又要善用科技激活学习潜能。

此次南京之行,既是一次AI + 语文”的实践巡礼,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我们应以谨慎且辩证的态度,张弛有度地把控AI进入语文课堂的力度,毕竟AI有所能,AI亦有所不能。温江二中语文人将带着这份思考回归课堂,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