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19日,温江二中语文教师团队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研讨会”。这场汇聚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盛会,聚焦AI 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现代科技活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教学思维碰撞。
AI课堂展新貌:当经典文本遇见智能技术
在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环节,多节AI赋能的语文课堂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精妙融合。南京扬子第一中学陈彦艳老师执教《壶口瀑布》时,教师借助智能删改文本功能,引导学生在文字增减对比中探寻游记的结构脉络;通过AI生成的动态影像,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水势的磅礴,在科技营造的沉浸式情境中体悟文本的情感肌理。
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戎仁堂老师《玩偶之家》的教学则另辟蹊径,利用AI模拟人物心理轨迹,为角色写作训练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化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诗歌复习课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周琼老师的课上“AI诊断+生生互评”双轨模式尤为亮眼——智能系统快速分析答题逻辑,学生在互评中思辨交锋,传统的“咬文嚼字”与现代的“数据诊断”相得益彰,共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南京宁海中学刘宏业校长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展示了如何通过AI,结合学情,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专家论道守初心:在技术浪潮中锚定教育本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张一山老师在报告中强调:“AI是工具,教育是灵魂。” 他指出,AI技术可成为思维可视化的高效载体,如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的阅读障碍,用智能图谱拆解文言文语法结构,但同时也警示“技术不能替代教师的价值引领”。在古诗词教学环节,需坚守“字斟句酌”的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吟诵推敲中感受汉字韵律之美,AI可辅助创设诗词创作的情境支架,却不可取代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琢磨和品味。这番论述引发在场教师对“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的深度思考。
专题研讨探方向:在平衡中寻找融合新路径
在论坛《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何为?教师何为?》互动环节中,我校高二语文组陈慧老师提出的“AI使用与课堂生成性平衡”问题得到与会专家热烈回应。针对陈慧老师提到“AI是否会限制学生思维多样性”的担忧,专家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回应:教师可利用AI梳理人物关系图谱,为学生搭建认知框架,同时通过“黛玉葬花场景扩写”等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在技术提供的“脚手架”上进行个性化表达。特别在作文教学中,AI的素材推荐与结构建议应成为“思维启发器”,而非“写作模板库”,教师需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保留课堂动态生成的空间,让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在语文课堂中和谐共生。
此次研学活动为温江二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双向启示:既要以开放姿态拥抱AI技术,如探索智能批注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开发诗词平仄智能检测系统等;更要筑牢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基,让诵读涵泳、品词析句等经典教学方式在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生。未来,学校将秉持“技术为用,学习为本”的理念,构建“AI辅助精准教学——传统培育人文素养”的双螺旋模式,在守正与创新中打造更具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在数字时代兼具理性思维与文化底蕴。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1781.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3129.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4242.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5131.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6518.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7728.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8402.jpg)
)/images/uploadfiles/202504/20250424153053_9750.jpg)